8月11日,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社区内,青春的活力与法律的庄严交织。“法润北疆”实践团走进这里,为当地青少年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传承课与模拟法庭情景剧活动,探索“专业赋能+文化交融”的志愿服务新模式。
革命歌曲薪火相传 蒙鲁情深奏新曲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一曲质朴的《沂蒙山小调》在课堂流淌。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的“红色记忆传承课”上,内蒙古的孩子们通过生动的图片、影片和讲解,学唱这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优秀民歌,深入了解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核,革命先辈的奋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孩子们踊跃分享感悟。当实践团成员教唱小调后,蒙古族女孩陈吉霞主动起身,用清澈的嗓音唱起了蒙古语儿歌《花纹马鞍》,以歌回应,齐鲁小调与蒙古儿歌得以在此相遇,不仅是音符的共鸣,也生动演绎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红色精神的共鸣。
实践团成员在为孩子们讲解《沂蒙山小调》 刘惜惠 供图
内蒙古少年分享对于《沂蒙山小调》的感悟 刘惜惠 供图
回溯九年支教路,“法润北疆”实践团始终以革命歌曲为媒介,切实将“大思政课”讲好,讲精,创新性实现思政育人。2018年,实践团在内蒙古牧区首次组织孩子们高唱《保卫黄河》,这首诞生于抗战烽火的歌曲,以其雄壮的节奏点燃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在歌声中感悟民族精神的不屈与团结。2022年,实践团组织孩子们齐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融合国际友谊的经典歌曲,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轻柔旋律中传递和平与法治的普世价值。九年来,每一首革命歌曲的传承都不是孤立的音符——从《保卫黄河》的豪迈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温情,再到今年《沂蒙山小调》的乡土情怀,它们串联成一条“歌声育人”的连贯主线,让红色精神在代际交流中生根发芽,提升思政引领力。
图为2018年内蒙古儿童学唱歌曲 包晗供图
模拟法庭情景剧 法治种子植心间
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将法治教育融入实践。围绕“预防校园霸凌”主题,摒弃了枯燥的法条说教,以学生为中心。从最初的案件深度剖析开始,在实践团成员专业而耐心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步理清一桩校园霸凌事件的来龙去脉。随后,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学习相关法律条文,理解了故意伤害、人格尊严保护等抽象法律概念的背后所蕴含的保护力量。最核心的环节在于角色扮演与模拟审判:威严端坐的审判长、一丝不苟记录庭审的书记员、义愤填膺诉说不公的原告、接受诘问与内心挣扎的被告。整个模拟法庭流程严谨,氛围庄重。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解流程 刘惜惠 供图
沉浸式情景剧参与所催生的共情与思辨,远胜于传统说教。而孩子们在体认不同角色的艰辛与责任的同时,也深深内化了尊重与正义的准则——这正是实践团将育人效能延伸于实践土壤的深刻探索,让孩子们走进法律,用心感悟“条文”字面背后那份守护美好人生的深沉温度与人文之光。这是实践团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价值的深刻探索,也是为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开辟了富有实效的新路径。
图为内蒙古少年进行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 刘惜惠 供图
九年深耕,初心如磐筑新篇
民族情谊因文化理解与法治理性而愈加深厚,公益助学的内涵,也在实践团每一次脚踏实地的创新探索中焕新扩容。当《保卫黄河》的豪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温情与《沂蒙山小调》的质朴在青春的歌声里薪火相传,当法治信仰在情景课堂中悄然扎根,一个更加平等友爱、知法守法的未来图景已然铺展在蓝天绿地之间。
“法润北疆”实践团的黄花塔拉之行并非孤例。从一簇微光到燎原星火,实践团用九年时光凝铸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路径。九年深耕,初心如磐,实践团一直在路上。(通讯员:彭钰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黄花塔拉苏木儿童合影留念 刘惜惠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