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踏遍瀛洲土,传承文化路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崇明记忆·非遗唤新团队

在崇明岛的一隅,我们前往了上海市崇明向化灶文化博物馆,采访上海市级崇明灶花代表性传承人黄汉生,这位从事灶花艺术 40 余年的非遗传承人。

黄汉生老师,向化镇北港村人,1954年出生,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上海市级崇明灶花代表性传承人、崇明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崇明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次代表崇明参加上海市和全国的比赛和表演,其作品在江浙沪地区和历届南江风韵杯崇明灶花艺术节上多次得奖。

访谈中,黄汉生向我们娓娓道来灶花的起源。灶花诞生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伴随着传统灶台而生的装饰艺术。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在砌好灶台后,会请匠人在灶壁上绘制各种图案,这便是灶花的由来。

它的特点十分鲜明,图案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吉祥寓意的事物,色彩浓烈且对比鲜明,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黄汉生强调,灶花最独特之处在于它与百姓日常生活的紧密相连,“家家户户都有灶台,灶花就像家庭的一份子,见证着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崇明向化灶文化博物馆内各地灶头展示)

谈及灶花的文化意义,黄汉生眼中闪烁着光芒。灶花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每一幅灶花都蕴含着吉祥寓意,比如常见的 “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等图案,寄托了人们对丰收、幸福生活的向往。

随后,我们前往黄汉生的画室参观。画室里挂满了他的作品,一幅幅灶花图案栩栩如生,色彩依旧鲜艳夺目,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灶花艺术传承的鲜活见证

走访大东村:乡野间的非遗印记与文化留存

进村入户寻踪迹,非遗文化在民间

在大东村王燕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村民家中,探寻隐藏在乡土间的非遗瑰宝 —— 土布制作与传统灶花。

王燕书记对大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带着我们挨家挨户走访。在乡民家中,我们看到部分老旧的灶台上依然保留着些许灶花的痕迹,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图案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土布制作是崇明民间的传统技艺,从棉花的采摘、纺纱、织布,到染料的提取、布匹的染色,全凭手工完成。村民们展示的土布成品,图案质朴大方,色彩沉稳典雅,彰显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九一八”事变后,崇明土布外销市场丢失。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现代纺织业发展,在机器生产的“洋布”冲击下,手工生产的崇明土布因效率低、成本高而失去竞争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棉布棉纱统购,崇明土布购销停止。20世纪70年代社队办纺织工业兴起,替代了土布生产。

“来看看我这土布,摸着手感多扎实。”大东村午后,近70 岁的苏奶奶坐在自家堂屋的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块靛蓝色土布,热情地招呼着。

凑近细看,这块土布纹理粗糙却透着规整,经纬线在阳光下泛着自然的棉絮光泽。“年轻时全村姑娘都会织布,嫁妆里要是没几匹自织的土布,都不好意思出门。”

手指划过布面的纹路,能感受到明显的凹凸感。苏奶奶解释,这是 “平纹织法” 的特点,“一根经纱一根纬纱交替着来,看着简单,其实讲究得很。

传统灶花则是绘制在农家灶台墙壁上的彩绘艺术,题材多为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笔法细腻,色彩鲜艳。此次探访,让我们看到了非遗在乡村的生命力,也为研究崇明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其起源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已有800多年历史。当时崇明岛盐场的囚犯用未燃尽的柴火在灶上涂画,后逐渐演变成泥瓦匠美化灶台的艺术形式。

过去画在土灶石灰壁上,如今因液化气普及,土灶减少,灶台被瓷砖取代,灶花绘制载体变为农家乐、土菜馆老灶,以及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围墙、房屋外墙面、特色餐馆内墙面等。绘画工具也从用烟囱灰、锅底灰等自制颜料,变为使用丙烯等现代颜料,或烧制灶花瓷砖直接使用。

乡民们向我们讲述着与灶花相关的故事,“以前家里砌灶台,一定要请人来画灶花,这是规矩,也是希望家里能顺顺利利的。” 通过与乡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改用了现代厨具,传统灶台逐渐被淘汰,灶花也随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我们利用影像设备,仔细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土布衣物及当地灶文化,希望能为非遗文化的保护留下更多资料。

探秘寿安寺:佛文化的文旅转型与创新实践

古寺焕新颜,文旅融新篇

我们前往了崇明寿安寺,参观考察其中的崇明佛教中国化实践基地。

寿安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佛文化资源,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寺庙内建成了半山咖啡茶房、半山书屋等设施,还设立了读书角。这些地方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憩、阅读的场所,也让佛文化以一种更亲民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寿安寺正逐步打造文旅化的 IP 旅游景点,其发展方向逐渐脱离纯粹的宗教性质,与娱乐商业化更接近。这种转型既保护了寺庙的文化底蕴,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崇明的灶花艺术、现代乡村非遗文化以及寿安寺的文旅创新实践,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活力。

总结

立达学子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以青春之名,溯文脉之源

我们团队始终坚守 “立己达人” 的文化精髓,践行 “忠以持志,诚以待人,勤以治事,和以处众” 的校训理念。我们走进崇明的古村落,在斑驳的老宅与老手艺人的坚守中,触摸到非遗技艺历经岁月沉淀的温度;我们在一件件承载着乡土记忆的老物件里,读懂了崇明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密码;我们与文化传承人促膝长谈,听他们讲述技艺传承的艰辛与执着,那份对传统文化的赤诚与热爱深深打动了我们。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崇明文脉的认知,更真切感受到中华瑰宝背后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我们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传统,用创新的思维思考传承。未来,我们会将这份实践中的感悟带回校园、传递给更多人,让崇明文脉的芬芳浸润更多心灵,让传承中华瑰宝成为新时代青年共同的责任与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出品:上海立达学院“崇明记忆・非遗焕新” 团队;编辑:傅媛、邱家蓉、王佳奕;图片:邱家蓉;指导老师:立达传媒学院 谢倩倩副教授、立达传媒学院 罗颖助教;团队成员:傅媛、邱家蓉、王佳奕、曾子怡、罗伊廷、周子傲、林宸逸、唐子家、密锦昊)

上一篇:“潮乡耘创”义教进乡村 知识关爱点亮童心
下一篇:崇文重教薪火传 南安“博士村”今年新添1名清华博士